103年

計畫摘要

  本計畫自102年4月15日計畫核定日起至102年10月15日執行完畢,共辦理58梯次無米樂鄉村文化之旅、無米樂鄉村生活~農居樂~自然環保綠色舒活動、12場次環境系列講座、主題活動及網站學習等多元方式推廣環境教育,合計有872 人次參與;另並規劃王亞芳環境教育相關人員、解說員及志工等8人,前往嘉義縣新港鄉頂菜園教育中心環境教育場所觀摩參訪學習,以提升專責環教人員及解說員、志工等之專業知能與技巧。以上總計參與活動人數為5972人次,整體計畫執行績效符合預期效益,參與者與內部人員整體滿意度均高。

 

一、專案計畫目標及預期效益

  台灣農村的結構瓦解,加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造成環境的破壞與生態的浩劫。尤其在加入WTO後,WTO對台灣農業產生巨大的衝擊,大圳的生態多樣性也幾乎消失殆盡。本鄉以生產稻穀為大宗,衝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這個衝擊卻也是台灣傳統農業轉型的新契機,能激發社區農民對鄉土認同感,塑造出自己社區人文文化特色與自然環保景觀。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落內耆老的凋零,村人對於過去先人所經歷的移墾辛酸已日漸模糊,早期自然農法與自然環境和平相處。因此擬激發社區居民對故鄉土地的認同感,提出整合鄉村人力組織推動社區活化改造計畫申請。
 
  預期效益:重溫古早庄頭互助合作的鄉村人情味、起厝打造家園的同心協力關係,一如割稻飯的不分你我守望相助,藉由課程、活動與本計畫的實施,並加上老、中、青、幼年人的共同參與學習,將能更緊密融合地保存這幸福ㄟ滋味,永續傳承蔓延下去。
 
  環保理念: 充實並逐步提升庄頭在地生活文化內涵,環保理念實踐與農村生活結合,推動低碳節能、減法  、再生..的新生活運動、結合歷史舞台重現、食農教育的新需求打造環保自然無毒、友善土地的台灣新農村,預估參訪人數3000人,冀望台灣農村文藝復興,從無米樂幸福農村開始。

 

二、計畫執行方法及步驟

(一)、推動社區環境改造

  今年環境改造點特別選定居民與遊客,經常使用的景點幸福花園生態池加以改造,首先將過度蔓生的植物清除,再種植多樣性水生植物,並把原有的三角藺草整理護育。施做多年的拱橋已腐壞在計畫重新修復。

     (二)推廣環境教育:

1.針對社區民眾:加強環保與環境教育理念,提升居民環保素養,宣導為環境教育場域認證準備,在輔導單位與嘉義大學吳教授協助,利用菁寮國小閒置鄉土教室,改造成環境教育上課簡報教室,解決社區無合法使用空間的窘境。

 2.針對參訪團體: 外延場域—往外延伸的大範圍無米樂稻米田區 & 公共空間稻稻來(三生結合區),利用環境的支應性進行環境學習、教育、體驗&發展社區經濟。(體驗田區、稻草藝術創作比賽、稻稻來庄腳人ㄟ菜架子、後壁無米樂彩繪稻田、菁寮國中自給農園、菁寮國小實驗田與倒吊穀、有機禾鴨田..)

 3. 針對社會大眾

  後廍幸福花園糖廍園區300餘坪,有台灣消失百的製糖石車,現場可壓榨臨近甘蔗園之甘蔗成甘蔗汁。另有古亭畚、地平式日晷、茅草涼亭、生態池、資源回收廢木材打造的拱橋與涼亭自然生態工法之土窯與多樣性植栽綠美化景觀。 茄芷阿嬤工作坊與黑糖間民宿,將閒置三合院及豬舍,整修活化空間再利用成: A傳統建築形制解說, B藺草編織體驗與手工黑糖DIY體驗的工作坊, C兼做接待農家經營。3.茄芷阿嬤工作坊(菁寮門市) 位於菁寮老街無米樂旅客服務中心旁,可更直接與遊客接觸(特別是散客),集結生產-> 製作、加工-> 銷售(門市)。.後廍24節氣步道 環境與文化的學習步道:在農業社會裡,舉天文、地理、自然生態、與常民生活,無不直接與節氣相關,尤其是農事生產更是根據著24節氣而鼻息相扣。多年的社區營造經驗,頻頻獲獎的實績,歸因於深具合作默契的規劃與執行團隊,循序漸進的發展,圖能經營出無米樂幸福農村~後廍~自然無毒環保標竿社區

三、具體成果及活動效益

1.宣導自然無毒農村生活:

  建立家戶微循環系統,自然堆肥垃圾減量,大地資源回收再生利用,今年更進一部教導居民製作水果酵素清潔液,除做環保廚餘垃圾再利用外,計畫發展成另一項社區產業。

2.推廣環保農村戶外教學:

  提供農村文化深層體驗教學活動,辦理入股無米樂農村下田種稻務農體驗;結合社區媽媽米食料理與社區特定風味餐,部分乃生廚餘堆肥,無毒耕作種出來的蔬果所製;特定農產業DIY 活動,土壟間碾米體驗,農村即是最自然環保的生活。 辦理無米樂鄉村之旅,建立農村接待家庭,與參訪遊客建立親善關係,並實際體驗保留維護的傳統建築家屋,透過無米樂農村學校,讓在地居民與熱愛無米樂人士入股無米樂,成為無米樂最佳宣導大使,無米樂農村榮譽村民。

3. 推廣社區菜園/網情隧道:

  選取社區閒置空地,臨近幸福花園約500平方公尺,設置菜園規劃成菜圃與設置棚架。除供應稻稻來老人用餐外並提供給遊客認養。增設瓜棚隧道,種植絲瓜、南瓜,推動刻字留念認購。

4.導入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體驗於社區觀光參訪行程中:

  秉以既有成熟的社區參訪實績,再進一步導入環境保護教育課程,透過在地經驗與精細完整的配套設計,讓參訪者實際認識與體驗無毒自然的農耕方式與維護、永續農村文化,由社區向外蘊染環保意識與永續生態概念在日常生活上的落實應用。

  今年除依編定計畫執行外,更要加強環境教育與農村生活的關係,如三合院的就地取材的竹編夾泥牆,竹與木材都是環保綠建築;古早堆肥間自然無毒環保的農村生活….等,農村生活是環境教育的最佳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