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

一、計畫主題-無米樂後廍幸福農村環保小學堂計畫
為提昇及協助績優的環保社區轉型為「環保小學堂」,透過在地人力及資源提供環境教育服務與資訊,作為全國各地社區參訪、學校戶外教學及全民環境學習的場所,以增進民眾保護環境的知識、價值、態度及技能,培養對環境負責任的行為,並喚起保護環境的行動,促使環境及資源得以永續利用,透過環境教育,重塑台灣自然、無毒、環保新農村。


二、計畫緣起 
後廍位於台南縣最北鄉鎮的後壁鄉,且為後壁鄉之最北村落,北臨八掌溪,南接菁寮、墨林兩村。先民大多於明末崇禎年間,由福建省同安縣一帶移民到此拓荒墾殖,世代務農,因廣植甘蔗糖廍林立,故名為後廍。1930烏山頭水庫完成後,原本三年輪作稻米,得以一年兩作,因此造就嘉南平原的煩繁榮富庶。直到農業社會轉型後,人口外移目前呈現負成長,但仍保有古樸農村色彩。 

台灣農村的瓦解,加上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造成環境的破壞與生態的浩劫。尤其在加入WTO後,WTO對台灣農業產生巨大的衝擊,本鄉以生產稻穀為大宗,衝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這個衝擊卻也是台灣傳統農業轉型的新契機,能激發社區農民對鄉土認同感,塑造出自己社區人文文化特色與自然環保景觀。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落內耆老的凋零,村人對於過去先人所經歷的移墾辛酸已日漸模糊,早期自然農法與自然環境和平相處。因此擬激發社區居民對故鄉土地的認同感,提出整合鄉村人力組織推動社區活化改造計畫申請。 

地方文化也逐漸失去其傳承的意義,為使村落民眾能一起來關心地方文化並傳承生活內涵,找尋屬於自己村落的生活文化,因此在95年社區辦理「營造後廍甜蜜新故鄉—猜甘蔗活動」,以古早柑仔店頭村人聚集「猜甘蔗」做休閒,透過「甘蔗一牛車」遶境、「後廍伴手禮」等相關內容,希望藉著庄頭生活文化尋根,將活動名稱「猜甘蔗」與村名「廍」字結合,以後續的相關計畫推動打造甜蜜幸福的庄頭。目前後廍社區已陸續完成蔗糖文史調查、建製完成石車,也正計畫學習手工黑糖的製作方法、流程及甘蔗的復育。因此藉著98年度台南縣「社區創新圓夢實驗」計畫的推動在後廍社區重現台灣傳統手工黑糖,企圖營造後廍甜蜜新工場「再造黑金奇蹟」。

 

三、計畫目標 
無米樂紀錄片引起台灣人民對老農民的關注,加上95年崑濱伯冠軍米的效應,帶來休閒農村的觀光熱潮,又有一群快樂的傻瓜三、五千元捐助,印製導覽地圖,將無米樂的故鄉介紹出去。 

在地村民的努力,得到公部門的支持,開始從文化資產保留做起到動態農村博物館建立的計畫。居民的需求不在觀光帶來多少利益,而是在於村民居住環境生活品質是否有改善,且保有無米樂的精神,進一部步結合環保理念,推展自然無毒的環保生活,建立台灣一個,有鄉下味的甜蜜幸福環保的小庄頭。

四、執行單位 
台南市後壁區後廍社區發展協會 

五、實施期程 
102年3月至102年11月 

六、實施地點(附位置圖)